您当前的位置 : 中国甘肃网 >> 大学生 >> 大学生论坛

【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】奇台一家人:把家安在千亩麦田上

23-08-16 10:37 来源:中国甘肃网 编辑:孙珩力

  北纬42度,是非常适宜小麦生长的纬度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,恰好位于这条线上。

  奇台盛产小麦。2023年,新疆(含兵团)共播种小麦1860万亩,其中奇台县种植小麦87.7万亩。在奇台县古城乡,种粮大户郭金年种植了2000亩农作物,其中小麦有1050亩。

  麦田里的种植能手

  7月9日晚上9点,金色的夕阳醉倒在一望无垠的麦田上,这是奇台县独具特色的美景之一。

  郭金年刚从地里出来,穿着一身有点掉色的T恤,裤脚上沾满了泥土。见到我们,他赶忙询问我们是不是来采访的孩子。“你看我还身上脏兮兮的,也没做什么准备。”郭金年热情地和我们握了握手,露出有点拘谨的笑容。

  今年,是郭金年种地的第27个年头。“我们是4个人合作,今年总共种植了2000多亩农作物,其中小麦有1050亩。”在土地流转后,郭金年开始包地,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。近30载的种植经验,让他几乎成为了小麦种植专家。

  郭金年带我们来到他的麦田,摘下一株小麦,麦芒又硬又尖,麦粒拥挤着,快把麦穗挤成了方形。搓开细数,一株麦穗有58粒麦子,粒粒饱满。

  这些小麦,是郭金年在去年9月就播下的种子。在奇台县,小麦的下种量比较多,生长得十分密集。一株株麦子昂扬向上,高度将要没过郭金年的腰部。低的有50厘米,高的有70厘米。“今年小麦的长势确实很好”,郭金年难掩嘴角的笑意。

  “奇台早晚温差大,光照强,小麦长得就好,奇台往西哪怕隔壁几个县,种植小麦都没有这么好!”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区奇台县,大多是平原,灌溉小麦用的水,是天山的冰雪融水。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天气,造就了奇台优质小麦。

  早上9点郭金年正在小麦地查看小麦长势 杨惠玲/摄

  但是奇台县较为缺水,这是郭金年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遇到的大难题。农科院帮助研发的抗旱肥料,帮了缺水的小麦不少忙。“你看那几块示范田,总共60亩地,使用了抗旱肥料后灌溉需水量减少了,麦子的产量还能够明显提升。明年我就买他们家的化肥了。”郭金年指了指立在地中间的牌子,写着“奇台县农业小麦示范田”。

  现在只需要耐心等待小麦晒干,就可以收割了。

  “现在小麦有1000多亩,联合收割机四五天就能收完。”这是奇台的一个优势,土地平整,连成大片,有利于大型机器作业。

  新技术走进农田,让郭金年这样的农户能更轻松地种植。“在种植种子的时候,有专门的操作员来飞导航点播机,既省了我们的人力,也比我们精确多了。”从种到收,郭金年的小麦种植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播种、无人机飞防等各种新技术,生产效率极大提升。

  “国家政策很好,收购我们奇台的小麦,一公斤要比内地多1毛钱。而且今年我小麦种得多,补贴也高,有耕地地力、一喷三防、水费等补贴,现在发到手的有23万元。”

 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,2023年,新疆统筹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实际种粮农民补贴资金,将小麦补贴额度增加至230元/亩,为农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。

  按时发放的种粮补贴,让郭金年能够安心种植小麦。明年,郭金年还想要通过竞标,将种植面积扩大到现在的两倍。“种小麦虽然挣得不多,但如果能帮助到国家的粮食安全,我们也感觉很光荣。”郭金年说。

  对于今年的小麦,郭金年的目标产量是7吨,除去一亩地1500元的成本和1300元的地租,其他都是他自己的收益。“我们奇台的地理条件好,小麦长得好。作为当地农民,我觉得我还是很幸福!”

  麦田上的三个家

  7月10日早上,奇台县迎来了一场雨。小雨簌簌地敲打着早晨的窗框,在7月降水不是那么充沛的奇台,这阵雨声足够叫醒熟睡中的每一个人。

  走到地头边,检查水管,弯下腰握紧水阀开关,用力拧开……郭金年穿着雨靴,踏过泥泞,照常来给甜菜地浇水。除了麦子,郭金年还种植了数百亩甜菜、葫芦瓜、葵花等经济作物。

  虽然从头到脚都有雨具包裹,郭金年的裤腿还是湿透了。从地里走到蒙古包,他的雨靴沾上了厚厚的泥土。

  这25平米的小蒙古包,由1169块土红色的砖块,38根钢管,一片蓝天雄鹰图案的帐篷组成。蒙古包是今年三月新搭建的,伫立在千亩农田中的一条小路上。这是郭金年在麦田里的家,也是他最常待的家。

  郭金年大多数时间都住在麦田中的这个蒙古包里 韩宇/摄

  一年中,从4月开始照料小麦,到9月份再次播种,郭金年都在自己的蒙古包里住着,一般一个礼拜回一次县城里的家。“地在哪里,我们的蒙古包就搭到哪里”,郭金年说。

  从最开始父母留给自己的20亩地,到后面开荒到60亩。在三个庄子镇种了三四年的地,郭金年在经济上越来越宽裕,地也越种越多。

  农田里的甜蜜夫妻

  7月12日下午2点,气温30度,烈日炙烤下的戈壁,远处隐隐出现了一片绿色,那是郭金年的甜菜地。

  我们到的时候,郭金年和妻子李艳红,还有七八个工人在甜菜地里拔草,“你们走在坝头上,小心踩到泥!”看到我们过来,在地头坐着的郭金年远远提醒我们。

  “三个庄子还有其他两处的地里都要浇水,我要来回跑着看管子,防止管子爆了。”前一天晚上,郭金年操心地里浇的水,一晚上没合眼。

  “相比以前,现在我们的生活好很多了。我们普通农民不求大富大贵,这样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幸福。”李艳红看了看郭金年,笑着对我们说,

  谈到妻子李艳红,郭金年沉默了片刻。他说,他们的生活能不断好起来,离不开爱人的支持,特别是在照顾孩子方面。“我知道她也喜欢浪漫,但是我是个农民,不太善于表达。每年过年陪她回家,孝顺孝顺那边的老人,我想这也是爱她的一种方式。”

  下午6点,到了给古城乡的地放肥的时候。李艳红在车上给肥料拆包,郭金年穿上深蓝色的长风衣,把肥料小心扛到桶边。夫妻二人的默契配合,让390公斤重的肥料在十几分钟内就装进了搅拌机里。

  生活有苦有累,但有了爱和信念,日子总会越过越甜。

  (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研究生杨惠玲、韩宇,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阿尔娜;指导教师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韩亮、王晓红,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闫瑞)

版权声明:凡注有稿件来源为“中国甘肃网”的稿件,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,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“中国甘肃网”。

西北角西北角
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
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
微博甘肃微博甘肃
学习强国学习强国
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
分享到